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
发布日期: 2025-08-15 16:59
来源: 中国社会报

甘肃省张掖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德宏

为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以下简称“两项政策”)衔接并轨,今年以来,甘肃省张掖市按照设专班、建平台、抓融合、促并轨、创机制的工作思路,探索创新“11336”模式,积极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让救助帮扶更高效。

设立一个专班,推进一体化。张掖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民政、农业农村等26个职能部门和6个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为成员的“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工作专班,印发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相关职能部门分类实施救助帮扶的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

建设一个平台,救助立体化。张掖市打造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两项政策”衔接并轨等4个子系统,拓展“救e搜”、智能服务等功能,构建低收入人口分类识别、实时监测、精准救助立体网络。

实现三个融合,数据集成化。一是融合政策资源。张掖市将分散在民政、农业农村、医保等17个部门的救助帮扶政策归并,梳理建立包括70项内容的“两项政策”清单。二是融合信息数据。张掖市完成国家、省、市21个部门52类数据资源对接,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有效保证动态监测和救助服务的精准性。三是融合信息系统。张掖市融合全国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甘肃省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核对系统数据信息,开发“张小助”移动端,通过市、县、乡三级联网及跨部门信息共享,构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网络系统。

推进三个并轨,服务便捷化。一是推动动态监测并轨。张掖市探索将民政专干、农业农村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两套人马”整合为“一支队伍”,集中力量对全市因各类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精准识别认定低收入人口。将低收入人口申请登记、申请受理、入户调查“三表合一”,将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审核确认“四表合一”,将各类低收入人口申请材料统一缩减为仅提供身份证与困难申请2项,实现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将医保、人社等18个部门47个监测预警指标整体纳入“一个平台”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二是推动对象认定并轨。张掖市以城乡低保标准为参考,统一界定基线,实现低保边缘家庭人口认定标准和防止返贫监测标准“两线合一”。对低收入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对象差异指标统一标准,对住房、车辆、存款等方面明确具体标准,形成标准统一、核算有据的认定体系。三是推动管理服务并轨。张掖市线上开通“张小助”、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线下采取自主申请、帮办代办等方式,方便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项。在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推动“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流程办结”,实现“自主申请+主动发现+大数据筛查+系统预警+铁脚板摸排”的有机融合。

构建六个体系,工作规范化。一是构建标准体系。张掖市通过明确对象范围、统一认定条件、完善监测指标,建立防返贫监测对象与低收入人口认定、退出机制,明确“红橙黄蓝”四级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实现衔接并轨从“形式整合”向“实质融合”转变。二是构建政策体系。张掖市通过政策整合、衔接,建立覆盖制度设计、对象认定、帮扶措施、跨部门协同、资金监管、动态评估等的政策体系,实现衔接并轨从“碎片化保障”向“系统性治理”转变。三是构建工作体系。张掖市推动队伍整合、统一服务窗口及认定流程,建立覆盖人员、岗位、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实现衔接并轨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四是构建监测体系。张掖市建立覆盖指标设计、数据共享、基层网格、帮扶跟踪等各环节的预警监测指标,实现衔接并轨从“人工排查”向“实时监测、智能预警”转变。五是构建管理体系。张掖市落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规范制度程序、实行闭环管理,建立覆盖责任落实、操作规范、数智管理的各方协作推进工作机制,实现衔接并轨从“多龙治水”向“系统集成”转变。六是构建评价体系。张掖市通过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健全绩效评价方式,建立覆盖效果评估、电子监察、群众参与、结果应用的评价体系,实现衔接并轨从“年底单一评价”向“全过程监督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