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提升服务质效 推动救助管理创新转型
发布日期: 2025-08-19 16:22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伟涛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建设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为契机,紧扣“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要求,以提升服务质效与推动创新转型为双轮驱动,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救助管理工作更有温度、有力度,切实筑牢临时遇困人员的安全防线。

“一站多点”织密救助网络

“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近日,在银川市金凤区综合救助服务站,王某激动地说。

原来,王某随父亲从外省来到银川,租住在金凤区某小区。近期,因拖欠房租等原因,父子俩无家可归。之后,父亲又意外失联,这让在银川举目无亲的王某顿时陷入困境。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来到金凤区综合救助服务站求助。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为他送上饭菜,安排临时住所,贴心地为他提供了一系列过渡性救助服务。

让王某及时得到救助的是银川市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打造的“一站多点”救助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人员多的特点,为让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银川市在县(市、区)设立救助服务站,在重点街道、社区建立了30个临时救助点,并在部分商城、汽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段增设15处求助引导点。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网格的作用,组建志愿者队伍,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救助服务网络。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银川市30个街道、社区临时救助站点主动发现并受理救助申请9起;各基层站点及时发现、报告,并由市救助管理站接回救助人员12名,切实做到应救尽救、精准帮扶。

练好服务内功提升保障水平

“做好救助工作,要练好内功,工作人员要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在银川市今年召开的救助管理业务培训会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为高质量推进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银川市民政局在市救助管理站挂牌成立全市救助管理教育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全市民政系统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库,健全未成年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家暴庇护对象等十余类工作台账。

市民政局还加强部门协作,与公安机关开展联合救助,与7家业务往来密切的外省市救助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完善跨区域联合处置机制奠定基础。此外,新增救助专用车辆,加装高清电子显示屏,配备执法记录仪等设备,为街面救助、宣传培训、入站安检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救助手段提供精准服务

“我以为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近期,从外省来银川办事的何某突发脑出血,导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经沟通,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派出工作人员专程护送何某回家。在返乡途中,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让何某多次感动落泪。

为满足临时遇困人员日趋多元的救助诉求,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创新工作手段,坚持“铁脚板+信息摸排”,紧盯重点区域和时段,持续开展街头巡查,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及时帮助。同时,探索建立“互联网+”寻亲模式,成立寻亲工作室,有效运用DNA比对、人像比对等技术助力寻亲工作提速增效。2024年以来,该站已成功帮助21名受助人员查明身份、回归家庭。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还创新照料服务机制,建立“转介服务+个性化”流程,为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临时食宿,并链接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等延伸服务。

银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银川市将持续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织密网、救急难,着力构建更高标准的新时代救助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救助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用专业服务照亮每一名受助者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