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从“生存救助”到“发展赋能”,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持续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创新的有效路径,不断推出务实举措。其中,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更多技能帮扶与就业支持,助力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融入社会、改善生活,成为有益探索之一。
温情帮扶+信息对接
日前,临时遇困人员张某走进浙江省丽水市救助管理站,面露难色地说:“我来自温州,来丽水找工作,可半个多月了也没找到合适的。现在我身上的钱都花完了,能不能在这里休息一下?”
“当然可以。站内墙上有招工就业信息,你可以看看有没有心仪的工作。”工作人员说道。
接待大厅窗口旁的“就业信息栏”清晰罗列着各类招聘信息:阀毕威阀门有限公司招打磨工3人,薪资3000元—5000元;丽水高铁站招保洁2人,8小时制,两班倒,薪资3800元—4000元;鑫荣洗衣厂招普工,薪资4300元—6000元……
“每周一上午,我们会更新招工就业信息。”丽水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毛小华介绍,“来我们这里求助的人,普遍有生活困难、居无定所、学历偏低等特点。我们对‘就业在丽水’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信息进行了筛选,挑选学历要求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需求张贴在站内,方便受助人员查询应聘。”
“救助管理工作不仅要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引导他们找到工作,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也是我们的职责。”毛小华说。
为扎实推进就业帮扶,丽水市救助管理站主动对接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定期邀请就业辅导专家上门指导,为受助人员筛选适合的岗位;印制就业帮扶服务卡片,标注劳务市场地址和交通指引,引导受助人员关注就业信息;为有需求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交通、住宿支持,对行动不便者,安排救助用车保障其前往就业市场。“今年以来,我们已向36名有就业需求的受助人员主动提供就业信息272条,协助11人次前往就业市场找工作。”毛小华介绍。
“你们的服务真贴心,我觉得特别安心。”张某计划在丽水市救助管理站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
技能培训+多元服务
技能不足,是临时遇困人员在找工作时普遍面临的难题。为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云南省昆明市民政局、市人社局整合多方资源,在昆明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昆明市救助站)设立临时遇困救助对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救助链条。
据昆明市救助站副站长郑颖介绍,工作站设施设备齐全,划分了理论教学区、实践操作区和成果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可开展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目前,我们已与两家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首批开设了安保服务、面点制作、养老护理、茶艺等课程,后续还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受助人员意愿不断调整、丰富课程内容。”
“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得感谢昆明市救助站!”参加面点制作培训的受助人员李某激动地说,“之前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现在在这里学习了面点制作技能,我能找的岗位更多了。”参加首期培训的受助人员纷纷表示,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会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此外,昆明市救助站还配置了一台一体化的智能求职机,可根据受助人员需求自动匹配适合的工作岗位。
“除了培训,我们还同步提供岗位对接、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社会融入、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受助人员从‘被动受助’向‘主动发展’转变。”郑颖表示,“工作站的成立,是我们推动救助管理工作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的重要尝试,不仅大大提升了受助人员的就业能力,更能让他们重拾信心、顺利融入社会。”
个案管理+平台搭建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就业驿站揭牌。同日举行的“救助+就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2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600多个,458名困难群众入场求职,42人现场签订就业协议,其中3人为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
“单纯的物质救助只能解一时之困,要真正帮助受助人员摆脱困境,必须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佛山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业驿站由市民政局与市人社局共同打造,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重点为市内低收入家庭、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全面、优质、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
就业驿站设接待大厅、受助人员生活区两部分,设置了职业介绍、信息发布、自助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零工对接、求职指导、岗位(培训)信息推送等就业服务,并配置自助求职终端机,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
为充分发挥受助人员的主动性,就业驿站建立了实名制就业救助帮扶信息台账,全面摸排受助人员的历史就业状态、技能水平、就业服务需求等信息,制订“一对一”援助方案:对就业意愿不强的,引入社工加强职业引导;对就业渠道不足的,帮助受助人员明确求职路径并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对就业技能偏弱的,推荐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课程,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协调落实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
记者了解到,就业驿站完善了退出帮扶服务机制,动态更新人员底数,形成“登记—服务—退出”管理闭环。截至目前,就业驿站已为57名受助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及社会融入服务,联动人社部门为38名残疾、长期失业等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
同时,佛山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与市湖南省商会、市饮食同业商会等11家行业协会商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用工保障专员与行业协会商会对口联系制度,动态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和受助人员就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快速匹配;联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周边社区,积极采集低门槛、有保障的岗位信息;协调人社部门共享其开发的395个公益性岗位,为困难群众打开就业“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