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古城。
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镇。
胡 恒
行政区划不仅是对疆土的空间划分,更是国家治理脉络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推进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核心在于激活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与文化精神,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深层文化建构的关键阶段,公众对历史根源的追寻与文化认同的需求愈发强烈。在此时代背景下,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必须牢牢把握历史延续性与时代创新性的统一、保护与利用的融合。而作为深植于中国两千余年行政区划变迁中的“真脉络”与“活遗产”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正是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亟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筑牢根基 明晰区划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行政区划自春秋战国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设置历史,其类型之多样、变迁之复杂、内涵之丰富,举世罕见。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行政区划既有变迁的一面,也有延续的一面,唯有从历史谈起,才能明晰其起源与发展轨迹。
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借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始终将行政区划的设置与调整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行政区域的划分关系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关乎国家治乱兴衰。早在《周礼》中就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的记载,从古至今积累的丰富治理经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郡县制、省制等都是古人留下的丰厚遗产。进一步总结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和经验规律,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当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也是我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先民开拓文明发展空间的象征。了解行政区划的历史,便能了解中国历代疆域的盈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边疆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尤其体现出中国作为“大一统”国家的显著特征。可以说,行政区划的历史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内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依托。
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当前,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挖掘总体不足,对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和治理智慧认识不到位。例如,部分人认为“市比县好、市比县发达”,这种观念既不符合历史规律,也不切合客观实际;随着城市化发展、旧城改造与乡镇合并的推进,县级以下村镇的区划与地名因缺少常态化管理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管,导致历史文化遗产底数不清;行政区划改革调整,常面临多重目标冲突,比如,在行政区划的设撤过程中,如何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避免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仍需慎重考量。
传承创新 拓宽公众参与的宣传途径
加强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受众面广泛,应加大对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力度,尤其要运用融媒体手段及人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可考虑与抖音、小红书等公共传播平台合作,开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宣传推介;与头部历史文化类博主合作,打造系列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探访活动;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相关知识竞赛,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在重要文博单位举办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大型主题展览;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把其中的中国故事进行全球化表达与国际传播,更好地传播、弘扬行政区划历史文化。
聚力长远 强化学术与智库的支撑作用
系统开展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调查。中国行政区划地名类型多样、文化载体丰富,除古州县遗址、衙门、碑刻等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各主管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予以高度重视。可考虑开展全国性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调查,建立系列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学术界和公众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华文明行政区划标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近现代和当代尤其是红色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调查与保护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强。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守正传承,在利用中焕发生机,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带动相关服务业、文旅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加强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学术研究力量。学术研究是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基础。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迄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系统梳理了相关历史文献,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行政区划沿革的完整序列,还编绘了相关历史地图集。但与当前国家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高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强。重点包括:在高校设立若干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有组织、有系统地培育青年人才;加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融合,推动行政区划研究的古今对接;加强围绕行政区划的前沿交叉研究,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手段;建立相关历史文献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夯实基础资源建设。
加强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智库建设。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是一门“活的学问”。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调整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如何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在严谨研究的基础上,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高水平政策建议。当前,围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智库成果虽不少,但研究力量较为分散,有必要在若干重点科研院所设立一批高端智库,集聚高水平科研团队,有组织地加强智库建设;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决策研究的前瞻性与针对性,开展战略研究,提升服务中央决策的能力水平。
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本体研究,避免将其泛化为一般性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为此,需要深化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综合研究,明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