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耀峰
优良作风是党凝聚民心、攻坚克难、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否及时到位,关系到“一老一小”的幸福安康是否有效落实,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效能是否不断提升,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评价。
锤炼过硬作风,不仅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履行好新时代民政职责使命、兜牢民生底线、传递党的关怀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锤炼与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以实干担当书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崭新篇章。
自觉在强化大局意识中校准民政坐标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保障相统一。兵团民政工作必须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新疆区域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民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保障基本民生上,要精准对接国家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要求,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公平、精准、高效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养老服务上,要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兵团军垦特色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服务“国之大者”,回应老一辈军垦人的期盼。
维护党的形象体现在为民服务点滴上。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党的形象。在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时,耐心细致、公平公正;在办理婚姻登记、殡葬服务时,文明规范、充满温度;在入户走访时,倾听民声、解决民忧。坚决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坚决反对在低保核查、特困供养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出现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关系。民政业务点多、面广、线长,各部门、各层级工作各有侧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当部门工作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民政事业发展、与兵团中心工作、与职工群众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例如,在行政区划调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中,更要讲政治、顾大局,确保平稳有序。
自觉在深化协作意识中提升民政效能
坚持部门联动,打破壁垒形成合力。社会救助工作需要与教育、住建、医保等部门信息共享、政策衔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需要整合30多个部门资源。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协同作战”意识,主动沟通协调,搭建协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效能倍增。
强化内部协同,畅通机制高效运转。在民政系统内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业务板块既相互关联又独立运行。应避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要树立“民政一家人”的理念,加强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和经验交流。养老服务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与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结合,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应能便捷地为相关业务提供参考等,应建立顺畅的内部协作流程,确保群众诉求得到“一站式”响应和解决。
强化尊重包容,营造和谐干事氛围。民政工作对象多元、情况复杂,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格特质的干部共同参与。要尊重每一名同志的专业价值和辛勤付出,特别是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工作压力较大的基层民政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鼓励不同意见在专业框架内充分讨论,求同存异,凝聚共识。要善于包容个性差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理解不同岗位、不同个体的工作方式,营造相互支持、彼此补台、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自觉在提升奉献意识中诠释民政情怀
用责任筑牢民生底线。民政工作的本质是兜底线、保基本。尽责担当,就是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把每一笔救助资金管好用好,把每一项福利政策落实落细,把每一位服务对象照顾好。社会救助工作者要怀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救助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儿童福利工作者要用爱心和耐心守护困境儿童的成长。养老服务工作者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关爱老一辈军垦人,让他们安享晚年。
在默默奉献中彰显价值。婚姻登记员日复一日的规范操作,殡葬职工在特殊岗位上的辛勤付出,养老服务工作者细心耐心周到的服务……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奉献精神最朴实的诠释。要深刻认识到,保障好困难群众的一顿饭、一件衣,守护好每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抚慰好每一名困境儿童的心灵,都是在践行党的宗旨,都是在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添砖加瓦。
在真抓实干中永葆为民初心。面对社会救助对象可能存在的复杂情况、养老服务中的沟通难题、社会服务中的观念分歧,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要有“孺子牛”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绝不能对职工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要始终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工作,在无私奉献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觉在树立争先意识中打造民政标杆
敢于对标先进,提升服务管理标杆。在基本民生保障领域,要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救助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要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服务需求,把服务老一辈军垦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军垦养老服务体系。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
善于精准发力,在关键领域争创一流。兵团民政工作要聚焦主责主业,在核心业务上寻求突破,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民政品牌。在社会救助上,力争在“精准识别、精准施救、动态管理”上成为标杆;在儿童福利上,力争在“关爱服务体系、机构优化提质”上走在前列;在区划地名上,力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地名文化”上作出特色;在慈善事业上,力争在“培育慈善文化、激发社会参与”上形成亮点。
保持昂扬斗志,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民政领域殡葬改革、养老服务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往往触及深层次矛盾,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个案、突发公共事件,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求突破。要保持“时时在线、事事争先”的工作状态,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自觉在践行求实意识中筑牢民政根基
精准施策,深入调研掌握实情。低保对象的家庭状况是否属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否达标?职工群众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民政人必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困难群众家中,走到养老机构床边,开展“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研究,听真话、察实情、访民意。杜绝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策、依靠报表数据作判断的官僚作风。社会救助的“精准”二字,就是建立在扎实的“铁脚板”入户核查的基础之上。
真抓实干,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民政政策最终要落实到服务对象身上。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政策空转”“数字达标”“盆景式创新”。要把资金、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要简化优化办事流程,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要讲实话、报实情、求实效,救助对象有多少就报多少,工作成效有多大就讲多大,存在问题是什么就直面什么。
注重实效,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衡量民政工作的成效,关键是看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看“一老一小”的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更好满足,看社会事务管理是否更加规范有序。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和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坚决摒弃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重留痕不重实效的做法。
自觉在强化创新实践中激发兵团民政活力
坚持理念创新,拓展民政工作新视野。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积极民政、发展民政、智慧民政的新理念。从单纯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能力提升”的综合救助转变;从政府包办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从经验化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转变。要积极拥抱“共同富裕”“全龄友好”等新理念,赋予民政工作新内涵。
坚持方法创新,探索为民服务新路径。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民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智慧民政,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服务对象、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智能化服务、加强动态监管等方面勇于实践;推广“互联网+社会服务”“互联网+养老”,方便群众获取服务;建设智慧救助、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推广“物业+养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提升服务精准度。
坚持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民政领域营商环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政服务供给,激发社区养老服务活力、提高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