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李文慧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以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通过完善政策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培育多元主体、强化监督管理等举措,着力构建具有乌海特色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格局,有效增加服务类社会救助供给,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
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进试点
乌海市委、市政府将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协调解决相关事宜。市民政局将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列为重点工作,建立调度台账并跟踪进展。各区建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民政部门主导,人社、卫健、残联等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试点工作。
立足城镇化率高、人口集中、困难群众基数小的特点,乌海市制订出台《乌海市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工作基本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推动形成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的“货币+实物+服务”综合救助模式。
为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可持续开展,乌海市民政部门通过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救助标准,合理确定服务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市、区两级分别安排服务类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精准拨付到位。
落细工作举措,提升救助质效
为优化服务类社会救助资源布局,乌海市民政局联合市教育、人社、医保等部门编制《乌海市“保民生、稳就业、优服务”重点群体帮扶政策清单》。推动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实施专业帮扶服务项目,统筹整合慈善帮扶、社会组织、爱心组织、志愿服务、对口结对、邻里互助等社会资源,培育壮大服务类社会救助队伍。乌海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主动发现机制作用,结合入户调查、走访探视、动态管理等工作,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经济、健康、教育等因素,精准识别困难类型、量化困难程度并匹配服务需求,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台账。目前,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已覆盖48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
乌海市民政局系统整合现有的救助帮扶、基本养老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人托养等政策,细化服务项目与基本内容,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着力打造“互联网+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全流程线上监管,动态跟踪服务落实,实现服务从“需求发现”到“效果反馈”全流程线上留痕与动态跟踪。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评估机制,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示服务对象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监督。
培育多元主体,丰富服务内容
为构建温暖高效的救助服务网络,乌海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救助主体,壮大服务力量。积极引导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鼓励邻里为缺乏亲友支持的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定期探望等服务。引导物业公司、便利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店等便民场所工作人员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春节送温暖,冬天有温度”“端午粽香浓,慰问暖人心”“喜迎中秋,共话团圆”等主题活动。针对严寒酷暑、暴雨等极端天气,组织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乌海市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以及小红帽志愿服务队等志愿组织联合开展走访探视、防暑降温、安全排查等服务。针对服务对象行动不便、无人陪伴等问题,链接3家县级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协助就医配药、陪同就诊、术后康复等帮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