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赋能“放管服”改革 智慧救助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 2020-09-29 16:22
来源: 中国民政

   近年来,各地社会救助工作紧扣综合改革主题,聚焦基层能力提升、救助资源统筹、服务模式创新、兜底能力增强、对象精准认定、服务类救助推进、社会有效参与等问题,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江苏江阴、辽宁鞍山、贵州贵阳观山湖区等地如何赋能“放管服”改革?一起来看!

  江苏江阴“智慧救助”助力兜底保障

  江苏省江阴市全面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改革,初步创成智慧救助服务品牌。

  一是强化集聚集成,完善顶层设计。开展以“1+N”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救助改革探索。“1”就是一个救助中心,建设县级社会救助中心,打造线下实体机构和线上“智慧救助”双线服务平台。“N”就是多项内容集成。通过项目、数据、资源、监管的集成,整合教育、人社等部门的60个救助项目,推进救助对象、资金、政策数据库建设,汇聚数据500万条,对救助相关的40条资金线定期开展检查,提高对象识别、资金使用、政策制订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是聚焦痛点难点,打造服务平台。江阴市以“智慧救助”服务平台为媒介,不断增强社会救助的维度。第一,“网络+网格”自助救。将社会救助列入网格化管理内容,由求助者本人或网格员帮助通过微信自助申请救助。第二,“智能+预警”主动救。对城乡低保、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体发生的医疗大额支出实时预警,村、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第三,“需求+资源”定制救。建立困难对象需求数据库,借助“智慧救助”服务平台资源库,将社会救助资源、服务与困难对象实际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第四,“分类+量化”深度救。设立3000万元深度救助专项资金,聚焦“支出型”贫困问题,通过智慧救助平台对采集到的困难家庭医疗、教育等支出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实施分类分层救助,实现“收入型”向“支出型”救助的转变。第五,“科技+慈善”互助救。推广村级慈善互助项目,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资金村筹村用、滚动结转,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按病种认定、全程信息化服务,村民通过APP即可申请补助。

  三是坚持常态长效,创新救助机制。江阴以“三个一”配套保障“智慧救助”持续运行。第一,建立一项机制。在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印发意见,明确各级各部门在联动工作中的职责。第二,出台一套标准。编制发布社会救助地方标准55项,对11个部门的救助项目管理和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和固化。第三,打造一个平台。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库,实现“线上只建一张网,线下只进一个门”。

  辽宁鞍山搭建智慧平台构建“大救助”体系

  辽宁省鞍山市按照“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大救助”体系。

  一是整合部门救助资源。全市构建起市、县(区)、乡(街)、村(社区)四级组织纵向联通、市直各部门横向协同的“大救助”工作机制,将社会各界及市直各部门的所有救助事项纳入平台统一办理。在组织架构上,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市本级成立编制20人的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救助机制、平台管理等工作。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别按10人、3人、1人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信息采集、申请受理、调查核对等工作。同时,探索建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将大数据管理平台与慈善网站等媒介对接。

  二是汇集救助数据信息。信息采集工作横向上由17个部门分别采集整理各自救助对象信息,纵向上民政部门对各类救助对象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同时,组织开展贫困居民家庭状况调查,采集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家庭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处理,通过导航仓、报表、图形等形式直观展现救助状况,为全局化管理、监控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联合研发单位设立“贫困指数”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量化贫困家庭困难程度,实现打分排序、分档管理,促进救助行为更趋精准、公正。

  三是搭建智慧救助平台。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一个中心”(社会救助信息资源中心)、“六个子系统”(社会救助、专项扶贫、“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风险识别预警、大数据分析决策子系统)和“两项创新应用”(移动端微救助应用和民生搜索引擎),形成“1+6+2”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联动核查核对,实现精准识别;利用移动端微救助应用,实现困难群众掌上申请、经办人员掌上审核审查和全程档案电子化;引入“互联网+监管”机制,对运行数据、行为、资金等进行全程留痕监察,实施事前准入、事中日常检查、事后处罚的全过程监管;引入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救助诚信库,使救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精准诚信。

  贵州贵阳观山湖区大数据助力精准识别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积极整合大数据共享交换机数据开发平台资源,构建织密“发现网、比对网、管理网”三张网。

  一是织密“发现网”,精准锁定保障对象。通过“观山湖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将社会救助相关条件标准纳入平台数据采集、分析范围,围绕“两不愁”救助兜底保障职责,通过定期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进行收入等数据分析研判,实现建档立卡人员月排查、月比对,动态掌握锁定社会救助对象,及时指导镇(社区)、村(居)两级入户核查,确保符合低保条件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二是织密“比对网”,精准认定保障对象。对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反馈的疑似符合社会救助数据和零散申请对象,先借助“社会救助信息比对平台”整合的公安、民政、住建、工商、公积金、人社、税务等部门的10余项数据,对“发现网”锁定的申请保障对象财产、经济收入等信息进行线上核查,精准比对核对社会救助条件,再指导各镇(社区)、村(居)两级开展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现场核查,从制度上防止了“住豪宅,开豪车,申领社会救助”的现象。

  三是织密“管理网”,精准服务保障对象。通过“低保信息采集定位APP”,督促指导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全面加强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掌握低保工作人员入户调查、信息采集核实等工作情况,有效地解决工作人员履职不到位、动态管理不到位、注销不及时等问题。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