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津市市民政扶贫的别样路径
发布日期: 2020-09-07 11:43
来源: 中国社会报

张明焕

  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民政局按照精准扶贫“一盘棋”思想,加强横向协作,做好定点帮扶,突破“输血扶贫”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别样的民政扶贫路子,交出了一份民政助力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做大外溢效应

  按照“一盘棋”思想,采取外派市扶贫办成员、镇扶贫组专员、村扶贫点队员的方式,通过横向参与大协作、大扶贫、大作为,先后派出56名“三员”参与三级脱贫攻坚,走活了精准扶贫全盘棋,使民政扶贫“内在效应”转化成为“外溢效应”。

  统筹扶残。积极探索培训、就业、康复“三位一体”统筹扶残模式,先后举办服装制作、化工操作等培训班9期,培训残疾人140多人次,输送残疾人就业210余人,鼓励自谋职业80余人;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假肢安装、免费配发轮椅、免费为精神病人送药等一系列康复计划,使2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得到实惠;开展奖励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活动,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26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了资助。

  融合助学。激活政策、项目、社会、部门等要素,推进内外融合帮贫助学。通过组织“9·8”助教日进校园,为20名贫困学生赠送了新书包、书籍以及500元助学金;联合外商企业发起对95名优秀贫困学生的结对资助,每人获得助学金1000元;市慈善总会8年来已累计救助贫困大学生400名,发放救助资金120.9万元;全市56个部门单位、企业捐资助学304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子800余人。

  棚改住保。按照棚户区改造+商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的“1+3”模式,近5年先后融资7亿元,改造棚户区16个,涉及8400户45万平方米;争取上级政策资金近4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4487套、22万平方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仅去年,通过向上争资、对外引资,先后完成了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新建廉租房、公租房3539套17万多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城市家庭。

  做实下沉效应

  按照民政帮扶定点村要求,创新民政干部“帮联助”扶贫工作法,规定民政干部职工帮扶时间,采取局班子成员帮村、股室联组、干部助户的扶贫形式,通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一批、培植龙头企业脱贫一批、发展高效农业解困一批,实施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精准扶贫方略,使民政扶贫的“系统效应”转化成了“下沉效应”。

  宜游则游的“关山明月”模式。在金鱼岭街道关山村,民政局参与引进湖南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开发集生态农业、健康产品、休闲观光、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关山明月生态园”,核心园区初步建成五个百花园,外围园区建成10个景观,形成了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规模,使200多人实现了本土就业,其中贫困对象达到56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

  宜农则农的“大美关桥”模式。以新洲镇关桥村为扶贫示范点,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进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的湖南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关桥,建成了年产鲜菇5000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引进湖南明泰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0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共建有塑料大棚210个、菌包21万棒,形成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规模。同时,采取生产“合同制”、销售“订单制”,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建棚、制种、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帮助周边78个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宜工则工的“群企荟萃”模式。先后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集体投入到产业扶贫中,先后帮助定点帮扶村100多户贫困户脱贫。以旺森养殖公司为龙头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服务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小型养猪场38个。津佳兔业公司运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行喂养、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25户贫困户养殖兔子,户均年增收达到1.6万元。绿岛蓝湾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吸纳19户贫困户为合作社成员,去年累计分红共26万元。

  做新社会效应

  面对大部分贫困对象“脱贫无路子,致富无法子”的困境,突破“输血扶贫”传统模式,通过民政+社区、民政+养老、民政+企业等模式,帮助贫困对象实现角色上的“三个转换”,使民政扶贫的“兜底效应”转化成为“社会效应”。

  进城乡社区当“社工”。会同有关部门为贫困对象开设各类就业培训班18期,开辟了超市、网店、门店、家政等社区“十小”就业渠道,先后帮助500多名农村贫困人员进城工作,仅三家购物超市就安置进城务工困难对象100余人。

  进公益机构当“员工”。立足养老产业发展,做大机构养老平台,建成市养老服务中心、大型养老社区、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等,并分批次推进7个乡镇敬老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殡葬产业方面,搬迁改建市殡仪馆、扩建刘家山公墓、新建乡镇殡仪治丧场所等。通过发展一系列公益产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80个,其中安置贫困人口就业130名。

  进工厂企业当“职工”。发展80多家企业作为就业基地,通过召开“扶贫日现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贫困农民进厂当工人搭建绿色通道。目前已有1200余名扶贫对象进厂务工,年均收入达到了4万余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