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弘扬慈善精神 引领向善风尚
发布日期: 2024-04-10 16:57
来源: 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公益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公益慈善领域,众多爱心人士用凡人善举托起向善力量,给人以光亮和温暖。本报今日刊发几位省级慈善奖获得者的心路历程,希冀弘扬慈善精神,以善心接力传递爱与希望。

“李妈妈”的贴心话

李俊英在为老人理发。  受访者供图

姓名:李俊英

职务:四川省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会长

奖项:全国优秀志愿者、第四届“四川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事迹:开通“李妈妈情感热线”,开设“李妈妈课堂”,发起成立李妈妈爱心协会,致力于助学助困、家庭教育、矛盾调解,惠及5.3万人次。

本报记者   翟   倩

四川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四川省妇联第十三届常委、眉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会长、四川省爱心慈善楷模、四川省三八红旗手……众多头衔中,李俊英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喊她“李妈妈”:“这个名字最朴实、最亲切。”

“李妈妈”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公益达人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看着各方支援,看着志愿者奔赴震区,我的心灵备受震撼,萌生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念头。”李俊英告诉记者。

2010年7月,眉山市东坡区团区委招募志愿者的海报让李俊英眼前一亮。在家人的支持下,李俊英成为该市首位专职志愿者,同时也成为眉山市基层志愿服务总站站长。李俊英曾在2004年学习的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也成为她公益事业的助力。

2011年,李俊英开通了一条面向大众的免费“李妈妈情感热线”,提供爱情、婚姻、家庭关系辅导服务,“李妈妈”的名号渐渐打响。

一名中年女性因丈夫出轨打来电话求助,“她边哭边跟我诉说内心的痛苦,甚至已经做好大家同归于尽的准备。”李俊英说,“这是我头一次遇到当事人情绪这么激烈的情况,万一闹出人命怎么办?我吃不下、睡不着,连续好几天守在电话旁,任她发泄情绪,仔细倾听、积极回应,引导她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和父母身上,最终让她平静了下来。”几天后,该女子给李俊英发了一条信息:谢谢您,我会仔细思考您的话,找回自己、找到以后的方向,永远不忘您的好心。

“当事人发自内心的感谢,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让我更加坚定了公益这条路。”李俊英说。

2012年,李俊英发起成立了以“力所能及雪中送炭”为宗旨的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带领志愿者及爱心人士为寒门学子捐款捐物,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关爱抗战老兵,寻红色足迹,记录英雄故事;到敬老院看望陪伴老人,给他们包饺子、理发、表演节目;关爱残疾人及特殊困难老人,为他们检查家庭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陪他们聊天散心。

东坡区永寿镇的小玲就是受助人之一,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爷爷患有癌症,奶奶有视力障碍。李俊英组织协会成员和爱心人士先后30多次到她家走访,送去各种爱心物资。过年时,李俊英和协会成员还会备好食材去看望小玲,和她一起热热闹闹过年。小玲考上大学时,李俊英筹款1.1万元,送她走进大学校园。时至今日,李妈妈爱心协会仍像亲人般帮助这个家庭。

“李妈妈情感热线”也升级为“李妈妈课堂”,走进机关、企业、乡镇、社区、学校,并将原有的情感咨询和心理抚慰服务扩展至情感教育、女童安全(防性侵)教育、榜样宣讲、善孝教育、感恩教育和公益宣传等。“过去,热线服务内容单一。如今,课堂能让更多人受益。”李俊英介绍,截至目前,“李妈妈课堂”开课1100多次,直接惠及4.3万人次。

农村留守女童由于缺知识、少关爱,容易受到伤害,2014年以来,李俊英一直将关注重点放在留守女童安全(防性侵)教育方面,只要到女孩家里或乡村学校开展活动,她一定会对女孩个人和监护人进行防伤害、防性侵教育,提高她们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14年来,李俊英不遗余力、全情投入,组织、参与各类公益爱心活动1100多次。“有人说,我们做公益是有工资的,其实我不但没有报酬,甚至还要倒贴钱;有人说,我家肯定是钱多了花不完,其实我刚做志愿者时,老公身患癌症,家庭月收入仅4000多元,可我们一家依然坚持帮助困难群体,一起投入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的公益活动中。”李俊英说,“做公益不在乎钱多钱少,只要尽力就好。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就是我的公益初心。”

九年做好一件事

杨海英(左一)走访困难学生家庭。  杨光志   摄

姓名:杨海英

职务:湖北省襄阳市缘善汇助学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奖项:首届“湖北慈善奖”荆楚慈善楷模

事迹:发起成立缘善汇助学中心,开展“一对一”帮扶助学、“长在红旗下·襄阳有个家”等公益活动;对接近100所学校,帮扶500多个困难家庭,资助802名困难学生,受益学生达10万人次。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总有一种温暖,穿越风霜雨雪,升腾起爱的熊熊火焰;总有一种坚守,历经千锤百炼,依然初心如故。

她,坚守“缘于善念,汇聚爱心;帮扶助学,你我同行”的朴素信念,帮扶了一个个困难学生。

她,年复一年践行助学使命,汇聚各方力量,画出越来越大的慈心善举“同心圆”。

她,是湖北省襄阳市缘善汇助学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海英。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们就帮扶到底”

2015年6月5日,一个令杨海英记忆深刻的日子。

这一天,杨海英受邀到保康县黄堡镇参加政企联谊会。会后,大家一起到黄堡镇中心学校看望慰问困难学生。

在这里,杨海英见到了一对父母双亡的双胞胎兄弟,听着老师介绍他们的情况,杨海英很是心疼,爱的种子当即在心底萌芽,她决定尽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在活动现场,杨海英和众多企业家郑重承诺:每月资助困难学生不低于250元的生活费,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杨海英深知,单打独斗未必可行,必须尽可能动员更多力量加入。最终,杨海英和24位企业家共同创办了襄阳市缘善汇助学中心,大家的爱心在此“拧成一股绳”。

“少买一双鞋,少买一件衣服,就可以资助一个孩子上学。”杨海英发动朋友、亲戚、合作伙伴参与到助学中来。王朝全屋定制总经理梁小红看到助学宣传片后,立即与一个困难家庭的女孩结成对子,提供多种帮扶;襄阳伟星管业董事长汪建伟经朋友介绍也参与进来,帮扶了一个大山里的单亲留守儿童……爱心人士接踵而至,为孩子们注入了走出大山、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聚焦助学,做好帮扶一件事”

2016年5月23日,缘善汇助学中心成立了党支部,把“做好帮扶助学一件事”写入中心章程。

据杨海英介绍,缘善汇助学中心刚成立时,主要根据学校提供的困难学生名单开展帮扶。发展至今,缘善汇助学中心有了不少志愿者,在学校提供名单的基础上,还能到困难学生家中实地走访,全面、深入了解困难学生家庭情况,不仅送去物质帮扶,更提供精神关怀。

为全面帮助困难学生,缘善汇助学中心开展了“一对一”帮扶对接会、“长在红旗下·襄阳有个家”、“向阳花”关爱困境留守儿童项目、“端午送温暖、有艾更有情”等品牌活动,实打实地传递温暖和关怀。

“如今,我们缘善汇助学中心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加入。”杨海英告诉记者,中心倡导爱心人士宣讲一次党的方针政策、一年回访一次、打一次电话、送一套新衣服、解决一个问题、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以多种形式关爱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同时,举办了11期公益智慧大讲堂,邀请爱心企业家讲述慈善历程,相互赋能,共同成长。

9年来,缘善汇助学中心从最初的24名发起人发展到现在348名爱心会员,对接学校近100所,帮助困难家庭500多个,一对一精准帮扶困难学生802名,行程20多万公里,受益学生10万人次,助学金额累计1200多万元。其中,杨海英个人去过100多个偏远山村,资助了62名困难学生,全面助力孩子成长、成才。

9年时间过去,杨海英最初帮扶过的双胞胎男孩已双双顺利考入大学。更多的孩子在学有所成后,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参加工作打拼事业,有的到山区支教,在奋进和坚持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回首过往,有长途跋涉的奔波,有心潮澎湃的瞬间,有播撒爱心的收获。我们至今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公益热心,致力于让每一份帮扶落到实处。”杨海英说,她打算邀请那些帮扶过的孩子回“家”看看,将善与爱传递下去。

公益路上的奋力追光人

杨婷婷(右二)带领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  受访者供图

姓名:杨婷婷

职务: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常务主任

奖项:第八届“山东慈善奖”慈善楷模

事迹:加入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后,带领志愿团队给予1万余名乡村儿童温暖与守护,累计募集善款近2000万元。

本报记者   张路曦

“做公益是一件辛苦并快乐的事,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但总能助人自助,收获满满;做公益是一件不会孤单的事,因为有很多公益力量同行,善意爱心传递不息。”近日,杨婷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以来的感悟。

加入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的6年来,杨婷婷带领志愿者团队走访了上百所学校,对接爱心人士给予万余名乡村儿童温暖与守护,帮扶500余名困境儿童成长成才,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了孩子的梦。

披荆斩棘的“杨公益”

杨婷婷告诉记者,做公益的初衷与她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兴趣,父母便攒钱给她买了一把小提琴,可惜当地没有教小提琴的老师。最终,父母只能找了一位拉二胡的老师教她小提琴。

“最终的结果就是,小提琴没学会,音乐的梦想也被彻底断送了。”提起儿时的经历,杨婷婷倍感无奈,这件事也成了她的一个“心病”。

大学期间,杨婷婷经常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后来还成为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举办公益讲座100余场次,向大学生和创业青年分享经验。这些丰富的经历,让张婷婷在成为母亲后,开始重新思考如何用慈善力量解决儿时的“心病”。

2018年,杨婷婷加入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刚开始,由于项目没有专业的筹款人,她便一点一滴地学习摸索,并在消化后讲给捐赠者和项目伙伴听。每年“99公益日”前夕,她都会组织开展多场公益活动、伙伴技能培训和捐赠人筹款宣讲,经常讲到嗓子冒烟、声音沙哑,但她觉得心里越来越热乎。

采访中,杨婷婷多次提及公益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发自内心的坚持。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行动,多年间,杨婷婷一直保持着学习习惯,翻阅大量公益项目资料,从项目文案、预算、执行内容到财务披露,边学习边思考,不断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杨婷婷参与了100多个值得学习、跟进的项目,累计捐赠金额14万余元。

杨婷婷将学习到的优秀案例与基金会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省级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与多家社会组织共同发起了多个公益项目,截至2023年年底,这些项目累计募集善款近2000万元。

孩子们的“杨妈妈”

2018年,杨婷婷带领团队发起了“快乐童年合唱团”公益项目,助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谈及发起此项目的缘由,杨婷婷说:“当年,我走进一些乡村小学,发现孩子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却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这跟我小时候的‘心病’一样,我就想,不能让这些孩子跟自己小时候一样,所以策划了这样一个项目。”

让杨婷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是与志愿团队一起来到济南市的一所乡村小学,教那里的留守儿童唱歌。“天会黑,所以看得见星光。叶儿落,因为想亲亲土壤。我长大了,把海洋放心上。小梦想,朝着蓝色起航……”孩子们的声音虽然稚嫩,但清澈美妙。

一对双胞胎姐妹拉着杨婷婷的手,眼中满是渴望地问:“杨妈妈,你们每周都会来和我们一起唱歌吗?”

“会的,我们每周都会来。”杨婷婷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柔而又坚定的回答。

就这样,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6年间,杨婷婷与志愿团队已成为乡村学校里留守儿童们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带给孩子们多彩的童年。

在杨婷婷和志愿团队的帮扶下,留守儿童清澈美妙的歌声不仅多次登上市级、区级大舞台,甚至还在山东省大剧院里表演。

依托“快乐童年合唱团”项目,6年来,杨婷婷又先后发起了“快乐童年街舞公益课堂”“快乐童年乡村援教”“阳光少年团援助计划”“困境儿童帮扶计划”“快乐童年美育”等18个子项目,打造“快乐童年”公益品牌。她希望在传播公益理念的同时,提高社会对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关注与支持。

“对公益的信仰和执着,让我成为公益路上奋力追光的人。我将保持这份热爱,让更多乡村儿童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杨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