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赵晓明
嘉宾:
黄浩明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
宋宗合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 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陈霄鹏 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谭红波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负责人
推动慈善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慈善资源配置、强化慈善行业监管、提升慈善行业公信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夯实慈善事业发展的数据底座,已经成为慈善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和实践的前沿。本报今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慈善工作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有效统计慈善数据、夯实数据底座对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浩明:有效统计慈善数据并夯实数据底座对慈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为国家制定慈善事业发展相关规划、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第二,提升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系统化的数据统计和披露,公众能够清晰了解善款来源、使用方向及成效,从而提高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第三,优化慈善资源配置。通过分析慈善捐赠的流向、受益群体特征及项目效果,慈善组织可以精准识别社会需求,避免慈善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提升使用效率。第四,规范慈善行为。全面的慈善数据为政府监管提供支撑,助力明确行业标准,规范组织行为。同时,慈善数据驱动的第三方社会评估体系可促进慈善组织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生态体系。第五,促进公众参与和跨界协作。开放、共享的慈善数据平台能降低公众参与慈善的门槛,激发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意愿。第六,推进慈善组织参与全球治理,输出慈善成果。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救助等全球化议题中,数据共享可促进慈善组织参与跨国协作,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夯实慈善数据底座是推动慈善行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一环。通过数据赋能,慈善行业能够高效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多方协同的公益慈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宋宗合:慈善数据不仅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晴雨表”,更是推动资源优化、政策迭代、生态协同的关键工具。有效统计慈善数据,可提高捐赠流向、资金使用等信息的可追溯性,提高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的公信力。同时,通过细分捐赠来源与去向的数据分析,慈善组织可精准识别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为优化慈善资源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慈善数据应当体现慈善系统整体要素和整体价值,避免“唯捐赠论”。
什么样的慈善数据是有效、有用的?应当统计哪些关键数据?
陈霄鹏:对于资助型基金会而言,有效开展慈善工作所依赖的慈善数据应具备四种特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与关联性。资助型基金会可以通过慈善组织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采集相关数据,并动态更新,以全面覆盖捐赠主体信息、资金规模、项目实施周期、阶段性成效等全链条要素,形成能够实时反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进展态势的数据体系。例如,捐赠数据能够精准呈现资金流向,项目数据能够深度关联受益群体特征,监管数据可以反映信息公开透明度指标,且相关数据均需具备完整的溯源验证机制。
资助型基金会重点关注四大数据:一是捐赠结构化数据,能够呈现领域、地域分布热力图与资金流向时间轴;二是项目全周期数据,增设连续性项目“健康度”雷达图;三是合规监管数据,形成行政处罚、诉讼案件及舆情风险指数;四是社会价值数据,量化评估舆情响应速度与公众信任度。
我们希望构建慈善数据生态体系,助力慈善组织精准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评估项目效能、持续提升公信力。通过有效分析慈善数据,资助型基金会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型,让善意精准抵达需要之处。
刘琴:数据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数据可量化、可验证和可追溯,慈善数据亦如此。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慈善活动的社会价值、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慈善项目可持续性等。慈善行业需要统计以下关键数据:一是慈善行业基本数据,如慈善捐赠规模、慈善资金来源情况、慈善资金流向与领域分布等。二是慈善组织相关数据,如慈善组织工作人员收入、志愿者数量、公益项目审计报告、社会效益等。三是与创新和趋势相关的数据,如社区慈善数据、慈善信托数据等。
有效统计慈善数据的难点主要在哪?如何破解?
谭红波:目前,慈善数据统计在数据采集、生成、发布等阶段面临不同的挑战。以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为例,在填报阶段,每年都有一些基金会在基本信息、机构建设、收支和财务情况等方面存在信息错误或缺失。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基金会对填报内容的概念或标准不太理解,也可能是基金会在业务活动中未监测、记录相关数据,还可能是工作人员填写失误,等等。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基金会年报发布渠道、时限、格式的要求和审核方式不完全一致,年报数据汇总存在困难。此外,术语概念和统计口径不一致,也会导致数据整合困难。
归根结底,慈善数据统计困难既有慈善组织自身原因,也与慈善行业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慈善组织应重视对慈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准确。行业机构应该加强倡导,帮助慈善组织提高专业能力。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统计术语概念和要求,形成一致的统计口径。
宋宗合:慈善数据统计面临制度、技术与协同机制的综合挑战,主要包括慈善数据碎片化和覆盖不全、重复统计与边界模糊、标准化与分类制度缺失、跨部门协同不足等。由于慈善事业参与主体多元、慈善资源接收主体分散,导致数据难以整合。一些慈善组织公开信息不完整或格式不统一,难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存在漏报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培育慈善行业共建生态。同时,利用技术赋能数据治理,构建结构化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捐赠流向可追溯,逐步推动慈善数据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
互联网在推动慈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谭红波:随着技术的发展,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途径越来越多。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慈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了空间限制,让公众更容易参与慈善活动。此外,互联网平台对慈善数据披露有更高的规范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慈善行业信息公开。
刘琴:一方面,互联网可以提高慈善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效率,打通慈善组织内部数据(如受助对象管理、慈善项目进展等)和外部数据(如互联网募捐服务平台捐赠等)的链接,构建统一的“数据仓库”。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慈善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公益领域的需求,预测慈善捐赠趋势,精准定位有需要的人群并有效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慈善组织可以运用区域链等技术,从慈善透明度、公益项目执行过程可验证、公益项目执行效果可度量等方面建立慈善信任链条,提升慈善行业公信力。
慈善数据如何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助力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探寻慈善事业发展规律?
陈霄鹏:慈善数据的真正价值,绝非简单的数字罗列,而在于将其转化为推动慈善行业不断进步的实践驱动力。我们要让数据真正成为多元主体的“智慧大脑”,打开探寻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全新窗口。
从政策制定层面看,相关高校、慈善组织深入分析企业捐赠占比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区域慈善发展的差异,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让政策更具精准性与前瞻性。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慈善数据分析找到与企业品牌定位高度契合的公益项目,实现公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慈善组织也可借助慈善数据优化项目决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项目成本,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策略,让慈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推动慈善事业朝着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黄浩明:第一,慈善行业应构建慈善数据驱动的“认知—决策—行动”良性循环体系,建立全维度慈善数据画像,逐步形成标准化数据采集体系。第二,建立动态慈善数据追踪系统。慈善行业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善款、物资从募集到落地的实时追踪,形成动态数据流,进行全流程管理。第三,打造多方协作链,建立数据分析体系,为慈善活动提供支撑。
总之,慈善数据的转化应用需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路径,转向“洞察—干预—迭代”的智能模式。通过构建数据中枢、开发分析工具、创新协作机制,慈善数据将成为破解社会问题的“解码器”、多元主体协同的“连接器”、慈善文明进步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