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俏扬
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社会福利院持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困境儿童的关爱保障,在实践中提升了困境儿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4年,因为家庭的原因,11岁的小路(化名)作为社会面困境儿童被安置在安阳市社会福利院。与院里的其他困境儿童不一样,刚到福利院的小路表现出一副“不好惹”的样子,一言不合就有“干仗”的倾向。
“小路具有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特征,渴望爱却又非常害怕伤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才会用不良行为把自己封闭起来。”院长李璐宁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时也作为小路的“老干娘”,时刻牵挂着孩子的情况。“家庭给不了的爱,我们来给;孩子的成长,我们来守护。”
为了给院内困境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福利院为这些孩子单独设置了对外生活区域,安排专职人员照顾其起居,为将来回归原生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聚焦心理健康 共筑关爱之墙
“阿姨,小路又和别人打架了,快去看看吧!”
刚进福利院时,工作人员就发现小路是一个缺乏爱和行为引导的孩子。“每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心理方面都会留下创伤,他们会变得敏感而又脆弱,像是暴雨过后的嫩芽,对未来的成长很容易留下隐患。”
“阿姨,你别管我了,我烦得很。”
叛逆的小路一直是李璐宁关注的重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矫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工作,也是这些孩子成长的关键所在。”
结合小路的情况,福利院与共建单位——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联系,邀请协会安排了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为他作个案对接,通过专业的观察和轻松的聊天,采取委婉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扉。
“叔叔,谢谢你……”
数次心理咨询个案结束后,小路逐渐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缺陷了。
“现在小路和我们见面后会主动打招呼,有好吃的也会分享给院里其他的孩子,有自制力、性格活泼、善于交往。”
提起小路的变化,负责照顾孩子们生活的工作人员欣慰极了。
锚定精准保障 优化成长环境
“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大事,我们不仅要做孩子们生活方面的大家长,还要做孩子们未来的护航员。”作为孩子们的“老干娘”,李璐宁始终牵挂着孩子们的就学问题。
由于小路学籍不在本地,入院的第二天,按照属地原则,院领导前往瓦亭小学协调关于小路借读事宜。经过多次与市教育局和学校的沟通,很快解决了小路的入学问题。
为了让小路在学习方面不掉队,福利院还为小路量身定制了生活、学习辅助计划,安排工作人员每天接送其上下学。为解决小路和其他困境儿童的作业辅导问题,帮助在外就读的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福利院联合共建单位——市慈善总会八号公益慈善义工团,邀请志愿者每周末为在外就学的孩子们辅导作业并梳理一周学习内容。
志愿者们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各中小学教师,更有安阳市高校教师倾情加入。他们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为每名儿童量身定制专属学习计划,给予个性化作业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支持和鼓励学困生,帮助其建立自信,克服学习困难。
共同努力下,小路和其他困境儿童没有辜负志愿者老师和院内叔叔阿姨的期望,学习的劲头越来越高,成绩逐步上升,前不久小路还获得班主任点名表扬。
注重综合发展 拥抱无限未来
“最开始我真不愿意来福利院,感觉就是一个笼子,在院里生活到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也很幸运,现在我感觉到自己最开始的想法真是太‘奇葩’了。”在大家的关心关爱下,小路已经完全适应了院内生活并与其他小伙伴成了朋友。
为丰富困境儿童的精神世界,福利院还主动链接社会优质资源,激发孩子们的才艺潜能。开设“玲珑音乐课堂”,安排喜欢音乐的孩子系统性地学习声乐,在音乐中培养开朗阳光的性格,在实践中发现孩子们的音乐特长。此外还开设有折纸、绘画、泥塑、乐高等课堂,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邀请共建单位在周末组织开展“我与福娃共成长”活动,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时光。福利院还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殷墟博物苑联合开展“爱在深秋 字润少年”“走进遗产地 文化润童心”等系列活动,让教育“飞”出福利院、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小路的例子,是安阳市社会福利院深入贯彻落实“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工作要求、推动福利机构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成功个案。“未来,我院还将继续从生活、心理、交际和学习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足够的保障,让孩子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李璐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