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让困难群众脸上有笑、眼中有光
发布日期: 2025-05-13 17:02
来源: 中国社会报

阮梦勤

近年来,安徽省民政厅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举措,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幸福生活更有质感,切实做到让困难群众脸上有笑、眼中有光。

集成改革破难题,救助帮扶更精准

在马鞍山市花山区金家庄街道新风社区的便民服务区,修锁匠张师傅正专注地在自己的“红木屋”里忙碌。作为听力二级残疾人,他与女儿曾经需要依靠低保金来维持生活。如今,社区为他提供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凭借修锁配钥匙的手艺,张师傅得以自食其力。

自从有了社区提供的经营场地,张师傅的生活逐步好转。他不仅成功退出低保,还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而社区也减免了“红木屋”每月50元的租赁费用。“有了这个小铺子,生活有了奔头。”张师傅感慨道。

帮助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始终是新风社区“两委”关注的重点。新风社区党委书记古媛媛表示:“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把便民服务与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相结合。”社区通过为困难群众提供固定的经营场所,方便他们开展修鞋、修车、理发、修锁、缝纫等日常服务,这一举措既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就业帮扶,也解决了以往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

为社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帮扶,仅仅是马鞍山市“困有所扶”集成改革众多典型案例中的一个。自2022年12月起,该市统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82项救助政策,建立分层分类帮扶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1.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近百万人次。

马鞍山市民政局副局长陈仁龙介绍:“在推进‘困有所扶’集成改革过程中,我们实施‘弱有所保’‘业有所就’‘学有所助’等八大帮扶工程,集成各领域救助帮扶政策,统筹救助资源,积极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如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的范围正逐步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扩展,各方力量有效凝聚,为困难群众构建起更密实的救助保障网。

村级互助社全覆盖,急难救助更及时

今年3月3日,金寨县汤家汇镇泗道河村村民饶恩生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并于同月进行手术,个人承担的医疗费超过3万元,生活陷入困境。

令饶恩生没想到的是,3月18日,泗道河村网格员吴泽运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村里的“救急难”互助社于3月21日便将800元救助金送到他手中。更让饶恩生一家惊喜的是,信息上报镇政府后,镇里迅速发放了2000元临时救助金,还帮助他申办了低保。

2021年3月,泗道河村成立了“救急难”互助社,截至目前,已累计救助67人次,发放救助金6.43万元。该互助社资金由县乡财政配套、村集体出资和社会捐款三部分组成,通过互助社专用账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六安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伦骏介绍:“自2021年以来,六安市民政局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急难救助,立足实际,针对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等急难问题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群众,建立村级‘救急难’互助社制度。在互助社的运行中,六安市建立起‘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并要求所有救助资金的发放都要进行公示,接受村(居)民监督。”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956个互助社,共筹集资金281.61万元,实施救助4755人次,支出资金280.68万元。

目前,安徽省已建成1.8万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实现了全覆盖。每个互助社筹备启动资金不少于3万元(财政补助1万元、村集体经济支持1万元、捐款不少于1万元)。2024年度,全省互助社共实施急难救助4.4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0.33亿元。

“物质+服务”双驱动,暖心救助更贴心

今年14岁的小玉(化名)居住在旌德县庙首镇庙首社区,曾经的她沉默寡言。由于父母残疾,家庭困难,小玉每月领取129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但物质保障难以消除她内心的孤独感,直到社工刘美芳的出现。

“第一次见到小玉时,她低着头不说话,手指紧紧缠着衣角。”刘美芳回忆道。作为“情满江淮 共享小康”项目的专职社工,她在走访中察觉到,小玉不仅需要经济帮扶,更渴望心理关爱。

得知小玉喜欢画画,刘美芳每周都会带上彩笔和画本,上门陪小玉画画、聊天,通过绘画治疗、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逐渐打开了小玉的心扉,帮助她走出了封闭的世界。

“现在孩子开朗多了,还会主动和同学交流。”小玉的奶奶对孙女的变化倍感欣慰。

小玉的转变,是旌德县民政局近年来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救助帮扶模式的生动体现。在夯实物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县民政局深入挖掘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精准提供服务类救助,推动社会救助从以资金、物质为主,向照料服务、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方面拓展。

宣城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周传兵介绍,近年来,宣城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模式,聚焦“老弱病残孤”等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照料护理、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以“小切口”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