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发布日期: 2025-07-04 16:42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湖南省永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姜   斌

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积极探索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精准识别、精细施策、精心服务、精诚协作,推动救助对象精细化、救助政策标准化、救助服务多元化、救助工作协同化,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精准识别,推动救助对象精细化

永州市通过模型创新、制度规范和技术赋能,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精准识别体系。创新构建“三圈四层”动态识别模型,将救助对象划分为核心圈(低保特困)、重点保障圈(低保边缘)、动态监测圈(通过大数据捕捉的潜在困难对象),依据困难程度和需求,将对象细分为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四个层级。配套出台《永州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永州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帮扶办法》等12项政策文件,为精准认定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细化核算标准,针对重病重残家庭,建立“单人保”量化评估模型,确保救助对象识别准确率不断提高。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救助识别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搭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归集民政、公安、人社、住建等22个部门47类数据,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监测。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模式,定期对低收入人口数据进行筛查分析,及时发现潜在救助对象。

精细施策,推动救助政策标准化

永州市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救助政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市民政局为各类救助政策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办法与标准。对低保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差额补助+分类施保”,优化重病重残人员“单人保”、特殊对象救助水平上浮等政策,推动社会救助从“分类分档救助”向“精准差额救助”转变,有效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急难先行救助、特殊个案会商和梯度临时救助的救助响应机制。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授权乡镇(街道)对遭遇突发变故家庭实施1500元以下先行救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罕见病、重大灾害等特殊情况“一事一议”,提高救助标准;依据困难程度设置分档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力度与困难程度相匹配。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特困供养及小额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全面下放至乡镇(街道)。精简证明材料,取消可在系统中查询到的非必要证明材料。低保审核确认时间和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精心服务,推动救助服务多元化

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永州市着力推动救助服务从单一“物质保障”向“物质+服务”综合赋能转型升级。推行“救助管家”模式,为重点对象配备“1名专职社工+1名家庭医生+N名志愿者”服务团队,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家庭评估,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服务档案,针对孤寡老人、残障儿童等群体制订专属服务方案。建成民政社工站182个和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373个,建立慈善资源库,促成企业、基金会帮扶项目136个。创建“潇湘救助学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设立“创业救助基金”,扶持创业项目127个。

精诚协作,推动救助工作协同化

永州市着力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协同工作格局。建立“三级联动、四级书记抓救助”责任体系,厘清市、县、乡三级职责,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民政牵头、32个部门协同的工作矩阵,并压实各方责任。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对重点群体开展数据比对,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12项帮扶政策精准覆盖困难群众。推广应用“救助通”,实现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